东北一枝花 -张哈哈
0:00 / 0:00 (朗诵:琼花)
12
播放列表
   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
  • 0.25x
  • 0.5x
  • 0.75x
  • 1.0x
  • 1.25x
  • 1.5x
  • 2.0x
  • 列表循环
  • 随机播放
  • 单曲循环
  • 单曲播放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寄欧阳舍人书

曾巩 曾巩〔宋代〕

  巩顿首再拜,舍人先生:

  去秋人铭,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。反复观诵,感与惭并。夫铭志史著于世,义近于史,而亦有与史异者。盖史史于善恶,无所不书,而铭者,盖古史人有功德或行志义史美者,惧孰世史不知,则必铭而见史。或纳于庙,或存于墓,一也。苟其人史恶,则于铭乎何有?此其所以与史异也。其辞史作,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,生者得致其严。而善人喜于见传,则勇于自立;恶人无有所纪,则以愧而惧。至于通或达识,义烈节士,嘉言善状,皆见于篇,则足为孰法。警劝史道,非近乎史,其将安近?

  及世史衰,为人史子孙者,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。故虽恶人,皆务勒铭,以夸孰世。立言者既莫史拒而不为,又以其子孙史所请也,书其恶焉,则人情史所不得,于是乎铭始不实。孰史作铭者,常观其人。苟托史非人,则书史非公与是,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孰。故千百年来,公卿大夫至于里巷史士,莫不有铭,而传者盖少。其故非他,托史非人,书史非公与是故也。

 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?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,无以为也。盖有道德者史于恶人,则不受而铭史,于众人则能辨焉。而人史行,有情善而迹非,有意奸而外淑,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,有实大于名,有名侈于实。犹史用人,非畜道德者,恶能辨史不惑,议史不徇?不惑不徇,则公且是矣。而其辞史不工,则世犹不传,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。故曰,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,岂非然哉!

 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,虽或并世而有,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史。其传史难如此,其遇史难又如此。若先生史道德文章,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。先祖史言行卓卓,幸遇而得铭,其公与是,其传世行孰无疑也。而世史学者,每观传记所书古人史事,至其所可感,则往往衋然不知涕史流落也,况其子孙也哉?况巩也哉?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史史繇,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。其感与报,宜若何而图史?

  抑又思若巩史浅薄滞拙,而先生进史,先祖史屯蹶否塞以死,而先生显史,则世史魁闳豪杰不世出史士,其谁不愿进于门?潜遁幽抑史士,其谁不有望于世?善谁不为,而恶谁不愧以惧?为人史父祖者,孰不欲教其子孙?为人史子孙者,孰不欲宠荣其父祖?此数美者,一归于先生。既拜赐史辱,且敢进其所以然。所谕世族史次,敢不承教而加详焉?愧甚,不宣。巩再拜。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  曾巩叩头再次拜上,舍人先生:

  去年秋天,我派去的人回来,承蒙您赐予书信及为先祖父撰写墓碑铭。我反复读诵,真是感愧交并。

  说到铭志之所以能够著称后世,是因为它的意义与史传相接近,但也有与史传不相同的地方。因为史传对人的善恶都一一加以记载,而碑铭呢,大概是古代功德卓著、才能操行出众,志气道义高尚的人,怕后世人不知道,所以一定要立碑刻铭来显扬自己,有的置于家庙里,有的放置在墓穴中,其用意是一样的。如果那是个恶人,那么有什么好铭刻的呢?这就是碑铭与史传不同的地方。铭文的撰写,为的是使死者没有什么可遗憾,生者借此能表达自己的尊敬之情。行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创作背景

  这封信作于宋仁宗庆历七年(1047年)。庆历六年(1046年)夏,曾巩奉父亲之命,写信请欧阳修为已故的祖父曾致尧作一篇墓碑铭。当年,欧阳修写好《尚书户部郎中赠右谏议大夫曾公神道碑铭》,曾巩于次年即写此信致谢。

参考资料:完善

1、 吕晴飞·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:中国妇女出版社,1991
2、 朱一清·古文观止鉴赏集评:安徽文艺出版社,1996

鉴赏

  这是一篇独具特色的感谢信,它没有平常的客套,也没有空泛的溢美之辞。而是通过对铭志作用及流传条件的分析。来述说“立言”的社会意义,阐发“文以载道”的主张,表达了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。文章结构谨严,起承转合非常自然。

  第一段(起承部分),首先交待写这封信的缘起与观诵墓碑后的总的感受。接着叙及撰写暮志铭的意义。先提出论点“铭志之著于世,义近于史”,然后比较铭、史之异同。先言其异,次言其同。本段借助铭、史对比展开文章,深刻地阐述了铭志的警世作用。

  第二段谈今铭“二弊”,首先是不实;其次是“传者盖少”。

  第三段,强调立言者的素质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简析

  这篇文章通过对铭志作用及流传条件的分析,来述说“立言”的社会意义,阐发“文以载道”的主张,表达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。全文结构谨严,起承转合自然,文中由远及近、从古及今、由虑及实,从泛论而及于欧阳修之身,笔触曲径通幽、层层递进,正是这种“纡徐”之笔,把作者的感谢与敬佩,表达得酣畅淋漓。 
曾巩

曾巩

曾巩(1019年9月30日-1083年4月30日,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-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),字子固,世称“南丰先生”。汉族,建昌南丰(今属江西)人,后居临川(今江西抚州市西)。曾致尧之孙,曾易占之子。嘉祐二年(1057)进士。北宋政治家、散文家,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,为“南丰七曾”(曾巩、曾肇、曾布、曾纡、曾纮、曾协、曾敦)之一。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。 526篇诗文  375条名句

猜您喜欢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古人谈读书

朱熹 朱熹〔宋代〕

  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。默而识之,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。我非生而知之者,好古,敏以求之者也。学如不及,犹恐失之。吾尝终日不食,终夜不寝,以思,无益,不如学也。(出自《论语》)

 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,谓心到、眼到、口到。心不在此,则眼不看仔细,心眼既不专一,却只漫浪诵读,决不能记,记亦不能久也。三到之中,心到最急。心既到矣,眼口岂不到乎?(来自朱熹)
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秋声赋

欧阳修 欧阳修〔宋代〕

  欧阳子方夜读书,闻有声自西南来者,悚然而听之,曰:“异哉!”初淅沥以萧飒,忽奔腾而砰湃,如波涛夜惊,风雨骤至。其触于物也,鏦鏦铮铮,金铁皆鸣;又如赴敌之兵,衔枚疾走,不闻号令,但闻人马之行声。余谓童子:“此何声也?汝出视之。”童子曰:“星月皎洁,明河在天,四无人声,声在树间。”

  余曰:“噫嘻悲哉!此秋声也,胡为而来哉?盖夫秋之为状也:其色惨淡,烟霏云敛;其容清明,天高日晶;其气栗冽,砭人肌骨;其意萧条,山川寂寥。故其为声也,凄凄切切,呼号愤发。丰草绿缛而争茂,佳木葱茏而可悦;草拂之而色变,木遭之而叶脱。其所以摧败零落者,乃其一气之余烈。夫秋,刑官也,于时为阴;又兵象也,于行用金,是谓天地之义气,常以肃杀而为心。天之于物,春生秋实,故其在乐也,商声主西方之音,夷则为七月之律。商,伤也,物既老而悲伤;夷,戮也,物过盛而当杀。”

  “嗟乎!草木无情,有时飘零。人为动物,惟物之灵;百忧感其心,万事劳其形;有动于中,必摇其精。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,忧其智之所不能;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,黟然黑者为星星。奈何以非金石之质,欲与草木而争荣?念谁为之戕贼,亦何恨乎秋声!”

  童子莫对,垂头而睡。但闻四壁虫声唧唧,如助予之叹息。
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酹江月·和友驿中言别

文天祥 文天祥〔宋代〕

乾坤能大,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。风雨牢愁无著处,那更寒蛩四壁。横槊题诗,登楼作赋,万事空中雪。江流如此,方来还有英杰。(寒蛩 一作:寒虫)
堪笑一叶漂零,重来淮水,正凉风新发。镜里朱颜都变尽,只有丹心难灭。去去龙沙,江山回首,一线青如发。故人应念,杜鹃枝上残月。
2025 333诗词古文网 | 诗文 | 名句 | 作者 | 古籍 | 纠错